掃一掃添加微信
5月19日是中國旅游日。在全球疫情尚未消停、中國疫情局部反復的情況下,就決定了2022年的這一天將與前10來年的中國旅游日有些差別。
在迎來新冠疫情影響的第三個年頭,有關旅游的一些話題似乎可以更加清晰和明朗,旅游行業的變化:
疫后旅游發展應該有較大變化。疫后的旅游活動,是報復性增長,還是壓抑性井噴,作為短時間的現象有出現的較大可能性,關鍵是看其爆發力度和持續時間;作為旅游產業層面,較大的變化也應該逐步顯現,其中之一就是旅游吸引物的開發供給將加速市場化和多元化,并與A級旅游景區呈現并列、補充和豐富之勢,旅游部門職能轉變也應更加面向全行業指導。
公共衛生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線。此前對旅游造成打擊和摧殘的,常常是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地震海嘯、交通災難、政治事件等;這次曠日持久的新冠疫情災害,讓旅游業深刻地感受到,公共衛生安全災害對旅游影響最為深重,它的影響不是一點、一片、一線、一時,而是大面積乃至全球性,也是一年半載揮之不去的。
旅游是國民生活的風向標。疫情之前,人們對旅游活動司空見慣,將旅游比作“詩與遠方”的,常常是調侃多于贊美;經歷了這番疫情后,人們更多地懷念旅游、贊美旅游,認定旅游是國家和民眾正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活動不能正常開展,長時間地不能參加旅游活動,都是受疫情影響而不正常的表現。
流動客源是旅游業的生產資料。這場疫情正告了各級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門,旅游產業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必須依賴流動性客源。較長時間以來,旅行社接待量占全部出游者僅5%,但各地旅游部門和旅游企業之所以依舊看重“跨省游”,就因為客源流動對相關產業要素發揮著重要的盤活與拉動作用,沒有客源的流動性,旅游企業就失去生產的原材料,就得停工停產、閑置場地和設施。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保持了客源流動性,才能撬動旅游企業紓困和復蘇的杠桿。
旅游是服務業運轉的龍頭。在經濟社會正常運行時,旅游的龍頭地位常被忽視,旅游與相關服務業是互為客源;在2年多的疫情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交通、商業、餐飲等服務業的嚴重受災,都是由于人員流動的頻頻受阻和大幅減少。其實,按照專業的概念和觀點,這大部分的流動人流都是旅游范疇。沒有旅游業的率先復蘇,其它服務業就很難正常運轉。
游客應主動提升旅游水平。中國旅游日定于“519”,與我國游圣徐霞客密切相關,無論旅游日舉辦什么樣的活動,都應該向徐霞客學習。如今大眾出旅每年超過60億人次,但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的不乏其人,流行性的就是“打卡”、“到此一游”,這在交通非常便利的情況下,所游歷程之長、打卡點之多,超越徐霞客是輕而易舉的,但更重要的是學習他老人家“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精髓,爭取在旅游實踐中能有更多的收獲和提高。
旅游已是大眾生活的必需品。對某些城鄉居民來說,可能認為旅游就是外出觀光、休閑、度假、自駕,也就是過“旅居生活”;但從旅游專業角度看,疫情下居民被迫就近游、當地游,包括相當部分的休閑活動,都應歸之于旅游范疇。旅游部門不僅應在數據統計時予以關注,更應該在發展規劃、制定政策、扶持引導、補齊短板上給予重視。疫情之下,帳篷露營的裝備銷售大增,就是應該積極關注和思考的問題,相關花費應不少于某些旅游景區的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