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添加微信
我國旅游發展40多年的歷程,原先旅游是借助于改革開放所形成的世界旅游需求起步的,在國內旅游需求與消費缺失的環境下,是依賴于外部旅游需求的持續注入形成的旅游體系。旅游供給不足、外部旅游需求既定的特定環境下,政府主導戰略促使我們從供給側入手來推動我國旅游發展。
這就形成了一個固定思維,在旅游領域,只要有供給,就會有需求,供給決定需求的理念成為旅游領域的共識。即使在國際旅游消費不足,國內旅游消費需求放緩的環境下,我們依然是從供給側發力,來尋找旅游增長點。
智慧旅游、全域旅游、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的提出、度假區建設、旅游景區建設、休閑街區的建設,這些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都是從供給側入手來解決旅游發展的問題的。應當指出的是,這些工作對推動我國旅游的發展,旅游產業體系的形成以及旅游產品體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成績不可小視。然而,從我國旅游發展的歷程來看,形成我國旅游發展的變局,卻是從需求側發力推動的結果。
我國國內旅游的大規模興起是2000年,起因是國家調整了假日制度,全年形成了三個黃金周,旅游需求有了連續性時間保證,國內旅游才有了大發展的條件,到2019年國內旅游達到60億人次;我國出境旅游的大規模興起是2007年,起因是國家放寬了中國公民申請護照條件以及中國公民換匯申請額度,使得中國出境旅游快速發展,到2019年,中國出境旅游達到1.5億人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盡管供給側具有重要作用,但推動我國旅游大發展,無論是國內旅游,還是出境旅游,卻是需求側推動的結果。
在我國旅游進入新發展階段,旅游產業體系日漸完整時,如何放大旅游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效能,提升旅游貢獻率,盤活旅游領域沉淀資產,是新時期旅游發展的重要任務。就當前來說,在繼續進行旅游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同時,通過旅游需求側的制度性調整,激活旅游消費的潛在需求,是推動旅游有效增長的關鍵。
我國有巨量的潛在旅游消費需求,但這種潛在的消費需求,由于制度上的障礙,不能有效的釋放,多種旅游形態難以形成完整體系,在旅游市場上形成了“千軍萬馬過觀光旅游獨木橋”的局面。就現實來說,在世界上占有較大比重的研學旅游、房車旅游、海洋旅游、工業旅游,之所以在我國發展緩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制于需求側制度性的約束。
因此,變局中的新旅游,就是要改變以供給側為重心推動旅游發展的固有思維,通過系統的需求側管理與制度上的調整,來推動我國旅游新市場發展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