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添加微信
從文旅融合的角度講,文化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旅游回歸于生活、乃體驗生活。文化和旅游交匯點在于生活,融合點在于生活化,融合路徑在于生活化體驗、沉浸,乃至生活本身。
目前疫情管控情勢下,在區域層面,近郊游和城市休閑已經成為熱點。在產品層面,沉浸式游樂爆火。這很好理解,一方面,在城市景觀與產品不構成異地差異化生活體驗情況下,我們只能用虛擬手段模擬場景化體驗;另一方面,這只是一種娛樂形式,充其量是一種主題性游樂,有時未必是一種旅游形態。
毋庸置疑,這種沉浸式游樂堪稱體驗產品升級版,但卻是單一群體的、游樂化的、可模仿的休閑產品。既然是虛擬的,一定是可模擬的。沉浸式游樂產品問題很多,諸如:虛幻與現實、人流與高成本、短期與長期、獵奇與重復率、單一Z時代群體與大眾消費的矛盾,等等。
一段時間以后,再回過頭來想一想,這可能是一條歧路。沉浸式游樂純屬疫情管控下不得己而為之的無奈之舉,或者是一種對現實真環境、真場景、真情景旅游的回避,或是一種逆向性補充。浮華背后也許就是一兩年的事。沉浸式虛擬游樂離不開VR/AR等光影手段的渲染與烘托,卻絕然沒有了市井煙火的氣息與氛圍。
前幾年有一句網絡流行語,叫“神馬都是浮云”。“浮云”二字源于葛洪《西京雜記》,意指漢文帝的一匹稱作“浮云”的駿馬。在網絡上,又延伸為虛無縹緲,轉瞬即逝,言語之間是詼諧和戲謔的。這似乎也是中國沉浸式游樂短期內發展的一種現實狀態。沉浸式旅游揭示了一種新的市場需求,契合了Z時代需求,但不是大眾需求,作為長遠和持久的旅游發展方向,千萬不能被暫時的浮華擾亂了心智。在此可借用毛澤東主席那句詩,“不畏浮云遮望眼”。
沉寂之后,我們會有所感觸:沉浸式旅游有了燈火,有了浮華,有了幻象,甚至有了“劇本殺”之類的文化故事情節,唯獨缺少了生活現實。虛幻浮華的東西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沉浸式游樂是小眾的、虛幻的,畢竟不真實,沉下心來,生活才是永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