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添加微信
疫情常態化,文旅企業如何應對?以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魏翔關于疫情常態化,文旅企業應對措施。
第一,大旅游企業的“明星效應”還會飛一段時間。
經過數字化收割后,文旅產品中的次水平項目將會萎縮,游客/流量被匯集到最頂級的度假產品中,進而大企業通吃全國市場,這就是數字經濟學中的“明星效應”。同時,搶占先機者具備市場領先優勢。率先完成市場分割的頭部企業終將贏得流量競爭的交椅。其他企業只能為贏者徒做嫁衣。“復星文旅”“攜程旅游”很可能是線上和線下的兩個“頭部寡頭”,模仿它們做流量企業依然有機會,但名額不會超過3個。
第二,旅游業反攻制造業,旅游帶著場景和訂單搞“逆向科創”。
圍繞旅游大數據平臺建設,從數據采集到加工整理,再到前端顯示,全場景、全領域、全流量下的硬件設備支持將催生旅游科創設備浪潮;智能停車、安防傳感、票務系統、WIFI覆蓋、其他引導式設備等信息化系統建設要求旅游業在制造業上 “產業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場景式應用設備,包括未來應用于元宇宙場景的VR游戲、AR導航、AR導覽、AR游戲、AR美術館、AR明信片、全息投影等替代技術。投土地、投綜合體、投在線旅游,不如投“旅游科創設備”。不同于區塊鏈熱潮,本次元宇宙的產業紅利真實存在,是旅游進軍資本市場并實現“硬價值”的現實機會。
第三、開源服務,發展社會型旅游業。
旅游業的持續在于游客的服務認同,以此形成長期需求支撐,如何達成認同一致性?答案在于旅游服務的真實信用評價。特別是當下的團隊旅游和社交旅游等新形態,其價值之一正在于對真實“信用評價數據”的獲取。倘若游客的“信用評價”可以開源,并以此來建立服務信用開源數據庫,就可以從需求端形成對旅游服務的取證,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流量流失。如旅行社可以借此轉型成為“社會化的評級公司”,靠廣告、信用建設指導、評級發布等來盈利。
第四、挖掘旅游的學習屬性:進軍“非正式教育”。
這里有一個誤區需要說明,研學旅游不是“非正式教育”,是“特種旅游”。實際上,相比于其他旅游形態,研學旅游雖然具備一定的特色化、個性化,但真正的教育旅游產品主要在于達到學習教育的目的,其突出特點是在與學校不同的環境中讓人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并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現代社會,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人們追求旅游的核心目的是寓學于游,為了拓寬眼界、增長知識、提高心智水平等非正式教育收益去參與旅游。對參與者“非認知技能”的提高讓旅游成為非正式教育的主要載體和主要成分。
最后一點是從資源運營轉向城市更新。文旅城的開發是通過“壟斷局部資源”來實現流量變量(迪士尼也是同樣模式),但中國未來的發展不是規模提升而是質量改進,經濟增長模式不再支持“大而全”而是支持“精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