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添加微信
疫情之后,中國人的生活節奏如何?整體來看,疫后技術和經濟釋放出了更多休閑時間。從消費活動中的個體偏好來看,旅游成為疫后人們消費的第一意愿,“報復性消費“的短期沖擊概率大。而根據國內旅游抽樣調查結果,2021年上半年,國內旅游人次共17.81億,比上年同期增長100.8%(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60.9%)。國內旅游收入(旅游總消費)1.6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7.9%(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58.6%)。旅游消費顯著回升。
再說一下疫后反彈的問題。很多專家和機構認為是出境游,看好眾信旅游這樣的企業,我認為是入境游。對此,我們做了三方面的分析。第一是對政策的分析,第二是對外匯占比變化的分析,第三是對內循環貿易格局發生變化的分析。我只說第一個政策的變化,“十二五”國家如何定義入境游?積極發展。“十三五”是大力提振,“十四五”是振興入境游。文件一字千金,每一個提法的變化背后都有不同的說法。
想要有破圍,首先要直面爭議。頻繁被提到的一個問題是,在經濟下行時,普通人為什么還要去旅游。其實旅游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學習方式。旅游從生活方式向學習方式上轉變,旅游的內容和格局就要進行相應調整。研學旅游是一個重大機遇,但不只是帶小孩出去玩,還要包括成人。前兩天俞敏洪說新東方轉型做農業,做帶貨,我認為應該做旅游。
還有一個討論比較廣泛的問題:文旅消費模式在疫情后有沒有永久性改變?游客/流量變現的玩法還熱門嗎?文旅地產、綜合體和在線旅游的實際運營或講資本故事的本質是依賴于旅游資源能大量吸引大量游客參與,進而帶來大流量的門票、二消、傭金、房產銷售……。但如果家庭在小型化、消費在扁平化、行為在智能化,這種玩法的基礎是不是越來越弱了?
這個問題簡單點說,就是流量究竟是不是文旅經濟的命根。前30年是的,那時是旅游1.0年代,就是要靠流量發展。但未來旅游不靠流量,靠的是質量,所以如果家庭在小型化,消費在平替化,扁平化,行為在智能化,疫情很可能就會加速文旅向常識回歸。
旅游常識是什么,我認為疫情后,旅游向休閑化、本地化和社會化恢復及發展。
先看休閑化,有一個突破點大家可以考慮,就是景區將作為背景板而存在。5A景區以后會低價化,在一些特別好的景區周圍不收門票,開民宿集群。這種形式可不可行我不知道,但德國天鵝堡就是這樣的模式。
再看本地化趨勢。旅游人應該轉換一種思維,旅游要能進入政府的公共服務預算,首先為本地人服務,才有能力或資格為外地人服務。如成都,擁有全世界最長的綠道,這是它的公共服務設施,綠道邊的微公園自然成為了景點。
至于社會化,最近我們有一個課題組,是共同富裕下的社會型企業。旅游企業到鄉村去,就要做社會型企業。企業的目標是盈利,但村民的目標是致富,如何將這兩個目標放在一起做,能不能做,是我們正在探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