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添加微信
傳統文化空間的數字賦能。隨著人工智能、5G、VR/AR等新技術在文化旅游領域的推廣應用和智慧文旅工程的推廣,景區文創的形態也將發生變化,未來景區文創將不僅包括有形產品,數字化產品也將成為消費主流。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影響,使文化旅游的整體業態發生變化,“云逛展”“云演藝”“云旅游”等新文旅業態不斷呈現并成為常態,景區數字文創也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一)市場賦能:以品質提升開拓中高端市場從我國文化遺產旅游景區文創市場供給總量和現狀來看,當前我國文化旅游市場的總體規模和供給水平與當前我國文化旅游需求是不匹配的,與我國文化強國的建設目標也不匹配,為此要努力擴大文化旅游市場基本盤。
注重盤活存量,對我國傳統文化旅游景區進行創意升級,充分挖掘傳統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底蘊和精神特質,并體現在自身特色文化創意產品上,避免同質化、低端化復制。注重擴大增量,景區經營方可以通過授權、品牌合作等方式整合社會資源,依托國內外優質設計團隊、設計師、文創公司、高校藝術類學生的力量,設計出更為時尚新穎的文創產品。注重強化文化旅游市場的原創意識,加強對原創設計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強對景區文創產品創意抄襲行為的處罰力度,規范旅游產品市場。通過多措并舉的“組合拳”,使景區文創產品市場克服停滯在中低端大眾化階段的困局,從低端混沌市場向品質清晰市場轉型。
(二)消費賦能:以細分市場開拓消費新領域消費是針對特定消費主體的行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消費最終受個人消費的限制。
隨著文化創意產品趨于多樣化,有必要對文化遺產景區的文創市場進行細分,以提升市場供給的精準度。針對Z世代消費群體追求小眾化、虛擬化、國潮,相信“顏值即正義”的消費特征,開發零食、美妝、盲盒、虛擬偶像、手辦、漢服等產品,如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針對新中產階層在意產品的細節和品質的特征,開發兼具設計感和實用性、性價比較高的升級版日用品、數碼產品,如聯名款服飾、健身手環等。針對銀發階層關注健康、注重實用價值的特征,開發營養保健、中醫養生、健康理療等方面的產品,如馬王堆養生系列文創產品。差異化的市場需求帶來差異化的產品供給,終極理念是將以物為中心的理念轉化為以人為中心。
(三)文化賦能:以IP思維拉長文創產品供應鏈文化創意產品的核心是文化,關鍵是知識產權(IP)。
消費者在景區購買文創產品是希望能夠買到獨一無二的、體現景區地域特色、有紀念價值的產品,因此景區要打造具有獨特氣質、高辨識度的文化IP,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獨特價值、辨識度高的文化IP。對于文化IP的開發利用,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思考。縱向上打造以IP為源頭的文創產業鏈,開發包括文創衍生品、影視劇、動漫、網絡音樂、網絡綜藝等系列文創產品,構建多元化內容矩陣。橫向上打破碎片化、平面化的思維習慣,使景區文創IP與其他場景產生立體化關聯,將文創IP形象與景區線路、景區標識、景區宣傳冊等結合起來,營造多元立體的文創氛圍與場景,產生光暈效應。
(四)場景賦能:以場景營造提升景區消費勢能創新景區文創消費方式。
打造景區文創線上消費平臺,網絡銷售本質是圍繞如何突破空間阻力和降低交易成本來展開,改變景區文創只在固定場所和可行時間消費的局限,允許消費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線上平臺實現購物零局限。塑造文旅消費新場景,景區可以通過發展夜經濟,在演藝體驗、夜間市集、夜間游覽、夜宵夜宴中營造夜間文創消費新場景。將傳統村落遺址打造成為“創意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旅游、生態體驗旅游”于一體的現代田園旅居消費新場景。鼓勵景區利用中國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通過活動增加人氣,帶動消費。鼓勵景區與抖音、小紅書、嗶哩嗶哩等新媒體平臺合作,使景區文創消費覆蓋面下沉到三四線城市及廣大農村地區。
(五)科技賦能:以數字技術創新文旅消費體驗創意無邊界,在數字化時代需要擴大對景區文創產品范圍的界定,除了有形的文化創意產品,數字體驗類旅游產品也將是未來景區文創的主流業態。
數字體驗類文旅產品包括沉浸式旅游演藝、數字體驗展、VR酒店、全息餐廳、AR旅游紀念品等形態。隨著VR、AR、裸眼3D等技術在文化遺址景區的普及推廣,數字體驗類產品將會發揮巨大的潛能。同時,傳統文創產品也可能迎來數字化升級高潮,例如西湖博物館在傳統紙質版“西湖十景”系列明信片“斷橋殘雪”的基礎上,推出AR版明信片,游客可以通過掃描明信片上的“斷橋殘雪”圖片,看到斷橋上白娘子與許仙相會的虛擬動畫場景,通過問答式互動,得到不同的故事結局,還可以將整個過程錄屏,分享到微信等社交平臺。這種新模式為景區文創的發展提供了新方向,未來有可能對景區文創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產生顛覆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