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旅游業從19世紀70年代末起步,經過40余年的發展,無論旅游產品型態還是游客消費需求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游客已不再滿足于“白天看廟,晚上睡覺,下車尿尿,景點拍照”的觀光旅游,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擴大,人們見識和認知的提升,再加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旅游產品的供給愈來愈多樣,游客的需求也愈來愈多元。
景區景點的豐富完善一直與旅游需求,與人民群眾對觀看美麗風景體驗美好生活的需求變遷相同步。2019年數字顯示我國A級旅游景區12402個,其中:自然生態類4507個;歷史文化類4123個;現代游樂類1975個;產業融合類1034個;其他類763個。在自然生態類中森林草原有1203個;水域景觀有1563個;地質地貌有1741個,景區的類別不可謂不豐富。這是景區的屬性分類,體現的是旅游產品的資源利用程度。換個角度從游客消費方式來看,可分為觀光型、休閑型、度假型、體驗型等,這樣分類反映的是旅游產品進化的程度和市場成熟程度,也就是說產品和消費都趨于多元化。有點人會把觀光型旅游定義為旅游的初級階段,休閑度假定義為旅游的高級階段,我不認同這一觀點。因為從產品供給的角度看,每一種產品形態都會有需求,只能看你的產品在某個需求方面是不是高品質的,是否適應游客。就拿觀光型產品來說,那些資源價值稀缺的“二老”遺產(老天爺、老祖宗),觀光消費永遠不會過時。但稟賦差的或不獨特的就不能再抱殘守缺了,而要另辟蹊徑調整方向以適應游客的需求。
作為供給側要么積極迎合游客消費需求的變化,提供適當的產品;要么前瞻性的創新產品形式,創造游客需求,引領市場消費。就拿體驗型產品來說,游客起初對如何獲得滿意的體驗是模糊的,對體驗的需求也是不清晰的。他們最朦朧的想法可能就是要跟景點產生關系,而不是中間總有一道無形的墻在阻隔著。但如何才能實現這一模糊的要求,聰明的景區經營者就開始嘗試進行產品改造去引導游客,讓游客更加清楚自身的需要。
其實游客的體驗閾值是在不斷地“給食”中提高的,應該說旅游演藝對于催生沉浸式體驗功不可沒。最早的旅游演藝普遍認為當屬1982年陜西省歌舞劇院古典藝術團在西安推出的《仿唐樂舞》,盡管當時的目的是接待來訪的國家首腦和政府官員,尚不具備旅游市場的商業行為。但《仿唐樂舞》具備旅游演藝主題明確、突出西安地方的文化特色、注重高度的文化娛樂性和欣賞性等特征。同時因為《仿唐樂舞》的成功運行,開啟了封塵的歷史文化動起來的探索之路,也為后面旅游演藝探索者提供了學習、借鑒的樣板,因而《仿唐樂舞》被認為是中國旅游演藝事業的序曲。
1995年中國民俗文化村推出的《中華百藝盛會》稱得上是我國的第一個商業化旅游演藝項目。此后的1997年,當時廣西省文化廳對于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局限于靜態山水觀光和無序低品質的表演觀賞感到棘手,點將梅帥元創作一部大型文化演藝,要做出特色、做出名堂。盡管當時梅帥元已經完成《印象·劉三姐》的策劃,但出于對市場的隱憂找到張藝謀支援,兩人一拍即合。于是才有了2004年的第一臺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可以說《印象·劉三姐》不僅給游客創造了新的體驗感受,而且推動了全國旅游演藝的迅猛發展,可以說是開辟了我國旅游演藝新紀元。
雖然在此之前,張家界在2001年就推出濃郁民族風情的旅游演藝節目《魅力湘西》以及2003年楊麗萍在云南上演獨樹一幟的《云南映象》,但這兩個旅游演藝項目在當時取得的市場效益是較小的,因而全國性的示范作用不是很強。直到2004年,在《印象·劉三姐》成功示范之下,國內形成了一股旅游演藝投資演出熱潮,隨后,旅游演藝市場的“火”越燒越旺,《功夫傳奇》、《禪宗少林·音樂大典》、《長恨歌》、《宋城千古情》、《金面王朝》、《天門狐仙》、《大宋·東京夢華》、《徽韻》等相繼問世,極大激活了旅游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旅游演藝格局已經基本形成,宋城演藝、三湘印象、山水盛典包攬了大半江山。特別是宋城演藝通過多年努力,市場份額超過觀印象,已居于行業絕對優勢地位,形成強大的規模效應。
道略演藝產業研究院2019年《中國旅游演藝的現狀與趨勢》報告里截取了2013年—2017年的國內旅游演藝數量及票房變化顯示,2017年的旅游演藝劇目數量268臺,比2013年的187臺增長了43%,2017年的觀眾人數6821.2萬人,票房收入51.46億元。旅游演藝的表現形式從單一到復合化、多元化共用。從僅僅是演員、音響加普通的燈光就能實現,到現在對多媒體、成像設備、視覺表現技術、舞臺造型、裸眼3D視覺、全息技術、煙霧技術、監控系統、高清屏、座席技術、觸碰等技術手段的全方位調動,力求給游客帶來更多維度的體驗。
盡管這么多旅游演藝項目極大地豐富了旅游產品型態,給游客創造了更多的體驗感受,但從體驗的滿足感上還沒有得到徹底的挖掘。人們跟演員,跟景點之間仍有一道無形的屏障,也就是所謂的“第四堵墻”。如何打破這“堵”看不見的“墻”,增強游客游覽的融入感?“沉浸式”體驗“浮”出水面。其實2013年《又見平遙》推出時并沒有定義為“沉浸式”,大家只是覺著這種旅游體驗耳目一新,跟實景演藝又有不同,現在看,它又是一個新紀元。
至此,沉浸式旅游項目開始萌動,王潮歌順手又做了《又見五臺山》、《又見敦煌》、《又見馬六甲》等,繼而又推出了她的又一個系列創意作品《只有峨眉山》、《只有愛》、《只有河南》。還有“印象鐵三角”之一的樊躍打造了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知音號》,是沉浸式旅游項目的又一巨作。沉浸式體驗文旅項目引領著旅游產品升級不斷向新的領域邁進,也在引領著游客的體驗感知不斷迎來新突破。
全國免費服務熱線
400-850-1230
掃一掃添加微信
微信號:17873333331